妞妞今年13歲,上小學六年級。前段時間,她總是吵著脖子不舒服,吃飯還會有哽咽感。媽媽用手摸到了妞妞脖子左側有一個小腫塊,她起初以為孩子只是喉嚨發(fā)炎或是上火了,吃點消炎藥并配合清淡飲食,過幾天也就沒事兒了。
但一個月過去,媽媽發(fā)現妞妞脖子上的腫塊不但沒變小,反而還變大了一些,鼓鼓囊囊的,就像是一顆“山核桃”嵌在脖子里。
這時,媽媽才聯想到此前妞妞曾得過
甲亢,連忙帶著她到家附近的醫(yī)院。
B超檢查結果顯示,
妞妞甲狀腺左側腫塊已經達到2*2厘米,存在惡性的風險。
妞妞爸媽聽到上述診斷,頓時把心提到了嗓子眼。“孩子這么小,怎么可能得癌?”
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,他們來到了浙大一院甲狀腺外科。鄔一軍主任醫(yī)師帶領團隊與內分泌科、超聲影像科、放射科、病理科、麻醉科等科室的專家開展多學科聯合會診(MDT)。結合妞妞既往甲亢病史,專家團隊討論后,高度懷疑她脖子上的腫物是兒童甲狀腺腫瘤。穿刺檢查的結果證實了專家們的猜想——甲狀腺乳頭狀癌。
隨后,通過CT評估腫瘤及轉移情況時,專家發(fā)現,這顆甲狀腺腫瘤不僅直徑超過2cm,還侵犯周圍組織,發(fā)生中央區(qū)及頸側區(qū)淋巴結多處轉移。
3月初,鄔一軍主任帶領團隊對妞妞進行了雙側甲狀腺及腫瘤切除手術,以及雙側
頸部淋巴結清掃手術,最終取得圓滿成功。
*鄔一軍主任在手術中
小小年紀,為什么會患上甲狀腺癌?
鄔一軍主任介紹,這例高難度手術的背后,其實是一則令人心痛的警示:甲狀腺癌并非“成人專屬”,未成年人也可能成為受害者。
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兒童甲狀腺癌雖然僅占所有甲狀腺癌病例的2%-5%,但侵襲性顯著高于成人。”鄔主任解釋,成人甲狀腺結節(jié)的惡性率僅為 5%~10%,而兒童甲狀腺結節(jié)的惡性率可高達22%~26%。
由于公眾普遍存在“沒聽到過小孩得甲狀腺癌”的認知誤區(qū),常常把頸部腫塊誤判為炎癥或良性增生,因而對兒童發(fā)生的甲狀腺結節(jié)不加重視。這就導致高達60%的患兒在確診甲狀腺癌時,已合并嚴重局部侵犯或廣泛的淋巴結轉移。
據現有文獻報告,兒童甲狀腺癌可能與電離輻射、甲狀腺本身的疾。虮臼霞谞钕傺,兒童結節(jié)合并甲狀腺炎等)相關,也可能受到遺傳及基因因素,超重和肥胖,碘攝入缺乏或過多,以及重金屬、食品添加劑、環(huán)境致癌物等因素的影響。
在臨床上,與成人甲狀腺癌相比,兒童甲狀腺癌具有以下特征:
基因突變率更高:約60%-80%存在RET、BRAF等基因突變,導致腫瘤快速進展;
多灶性比例高:40%患兒存在雙側甲狀腺多發(fā)病灶;
復發(fā)風險高:術后10年復發(fā)率可達30%,因此需終身隨訪。
兒童甲狀腺癌應如何預防?
浙大一院甲狀腺外科團隊呼吁,家長需警惕孩子頸部異常癥狀,早發(fā)現、早干預是實現低并發(fā)癥、低死亡率的關鍵。
如何關注孩子頸部的“沉默信號”?專家建議“牢記自檢三步驟”:
觸:定期觸摸孩子頸部中線及兩側是否有無痛性硬塊;
聽:孩子是否聲音嘶啞、吞咽不暢、呼吸費力或突發(fā)哮喘樣癥狀;
檢:兒童超聲篩查甲狀腺的“黃金窗口”為12-14歲,高風險人群(有家族史、接受過頭頸部放療等)建議提前至6歲。
此外,兒童甲狀腺癌應如何預防?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:盡量避免X線照射及電離輻射對兒童頭頸部的影響。做到碘平衡,針對環(huán)境因素,注意飲食調攝。幫助兒童養(yǎng)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,提高抗病能力。